奇美於今年5月完成為期一年的綠能園區生態大調查,範圍包含動、植物的多樣性及土壤性質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園區內的動植物物種皆記錄到282種,相較於一般低海拔農田或農村,綠能園區的動植物生態顯得相當豐富。而土壤性質則屬於曾文溪沖積平原常見的壤土,土質良好,且無重金屬汙染問題。
奇美綠能園區於2020年8月正式啟用,以「樹電共生」為核心理念,在最大限度保留原生樹木與植被的前提下設置太陽能電廠,每年除了可利用太陽能板發電約2,000萬度之外,園區的自然生態更是寶貴的資源,但尚缺乏系統性的生態調查資料。為了能有效維護園區既有的自然生態,奇美認為有必要進行一次詳實的生態大調查,藉由專業學術調查能更深入瞭解綠能園區之生態特質,並作為太陽能板設立後,對園區及鄰近區域未來生態影響之長期監測基礎。
因此奇美於2021年4月委託屏東科技大學生物資源所賴宜鈴教授的團隊執行為期一年,每季一次,共四次的生態調查。調查主要分為植物、動物、土壤等三大範疇,並將園區依地景及植被屬性分為14個調查區,記錄各分區之生態。
在植物調查中總物種記錄到282種,原生種有148種、其中並種植有台灣特有種10種,以及保育類12種。動物調查總物種亦為282種,台灣特有種14種、台灣特有亞種17種,以及保育類8種。
其中在太陽能板區,調查顯示該區的草相相當豐富。這是由於奇美採用了綠色工法,面板基樁零混凝土與全區不鋪水泥柏油,因此光電板下可以讓植物生長;而且園區定期除草養護,雖然提高維護成本,但有利於植物多樣性的生長繁殖;在太陽能板清潔方面,由於僅使用清水,更降低對土壤可能產生的不良影響。
動物調查則顯示,園區中記錄到螢火蟲及蜻蜓等環境指標性生物,代表園區提供的棲息環境相當良好;而領角鴞、黑翅鳶等猛禽的存在,也表示園區中具有完整的食物鏈,生物多樣性佳。
此次調查已為綠能園區建立完整動植物物種及土壤性質之資料,未來奇美將在此調查基礎上為園區進行長期監測並規劃相關保育行動,為持續守護園區的生物多樣性而努力。